一是进一步转变观念,为深化殡葬改革扫清道路。人文生态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公墓业发展中的人文生态,集中到一点就是“人死后究竟保存什么”的问题。当人们仍停留在“保存遗体”阶段,那末,遗体所占的土地就要几倍、乃至十几倍于“保存骨灰”所占土地.当人们用“保存人生文化”去一步步地取代“保存骨灰”的时候,则将会带来更多的土地的节约,从而使绿色生态的建设有了更多的土地基础。
公墓的现有形态具有过渡的特征。绿色生态的建设将使公墓的传统形态发生深刻的变俗而人文生态的建设将在此基础上使公墓的传统特征产生深刻的变革。这一场变革,必须以观念变革为先导,使公众在观念上把注意力由保存骨灰转变到保存人生文化上来,否则公墓业生态建设的高水平发展是十分困难的。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为有效推进公墓生态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要努力把骨灰葬的墓穴占地面积切实地降下来,全力推广小于1平方米的节地葬式,推广花坛葬等节地葬式,夯实公墓绿色生态的物质基础.大力提倡海葬,提高海葬的补贴力度,强化宜传工作,提高海葬的知晓度,使海葬率持续上升。
三是进行人生文化纪念园的试点。上海的43家公墓,都要把人生文化纪念园作为发展的目标,有的公墓已建成了人生文化纪念园的“园中园”。同时,要推进公墓档案建设,今年要实现100%的公墓档案达标,在此基础上,开拓保存人生档案的新领域,以取得运用档案形式保存人生文化的新的经骚同时,选择1一2家公墓,进行“城市名片”层面上人生文化纪念园建设,形成具有国际大都市特征的特色公墓,使公墓成为一个城市留下永恒记忆的重要场所。具有“城市名片”特征的公墓,是人生文化纪念园的高层次发展,它将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公众心目中的“宝地”,国内外旅游的“圣地”。
每一个城市,在其所在区域的发展中有着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城市的一代又一代居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都市文化。这些文化,有的是用城市建筑等形态加以定格,有的则是形成了非物质文化形态。而公墓则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创造的主体的最终归宿之地,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人敬仰和关注。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是浅薄的城市,一个忘却了城市建设主体的城市更是难以繁荣的城市。因此,进行“城市名片”层面上的公墓建设,将成为尊重人、尊重城市创造主体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将为城市人文生态的构建提供一个新的阵地,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声明:鉴于本页内容为互联网数据收集所得,所有资料仅供用户参考;我单位不保证亦不表示本网的资料全面及准确无误,也不保证亦不表示这些资料为最新信息,如因任何原因,本网内容或者用户因倚赖本网内容造成任何损失或损害,我单位将不会负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