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客服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
欢迎访问铁岭帽山公墓官网!
您好: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历史最有名的陵园

折叠西夏陵

西夏陵位于银川市城区西35公里处的贺兰山东麓,东西宽约5千米,南北长约10千米,在方圆50千米的范围内,随岗丘垄阜的自然起落,坐落着九座帝王陵和254座形状、规模、大小西夏王陵西夏王陵不等的陪葬墓。西夏陵的建筑规模,同北京的明代十三陵陵园相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每座帝陵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体。占地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陵台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米处,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状呈八边7级、5级、9级塔式,底层略高,往上层层收分,是塔式陵台,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且偏离中轴线矗立,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无前列,是党项族的创造。十分遗憾的是,西夏被蒙古军队灭亡之后,陵园遭到了人为的毁灭性破坏,地面建筑全毁,碑刻都为碎片。




秦陵园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市长安区南的神禾原上发现了一座大型战国秦陵园遗址,陵园规模较大,布局完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规模最大的战国时期陵园建筑。从出土文物的品位与规格推断,其主人应系王公级别的人物,很有可能是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

2004年7月初,为配合基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对长安区神禾原一带进行考古勘探时发现了一座大型战国时期陵园,经过一年多的发掘勘探发现,这座陵园整体呈长方形,南北长550米,东西宽310米,占地面积约260亩。陵园外设兆沟、内筑夯土陵墙,东、南、西、北陵墙中部各有一门,并建有门阕。另有夯土隔墙将园内分为南北两区,隔墙中部也开设一门。北区南北长410米,中间偏南有一座带四个斜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十二座长条形陪葬坑分布在墓道旁。已清理发掘了陵园北门、门阙及东西两侧的部分墙陵,北门外的兆沟,一座车马坑的局部,大墓的发掘仍在进行。

初步的考古勘探发掘资料表明,兆沟围绕陵墙一周,所清理的部分呈倒梯形,口部宽约4-6米,底部宽约0.40米,深约3.40米,陵墙为夯筑,现仅残存东、南、北三面墙体的部分夯土基础,宽度约5米、深约1.2米左右。北门及门阙位于北墙的中间,与北墓道遥相对应。陪葬坑分布于墓葬四周,共12座,深度一般为4-4.5米,宽4-4.2米,最长者65米,短者只有8米。对位于西墓道南侧一个陪葬坑试掘后发现,这是一座车马坑,东西长30米,宽4.1米,深4米,在坑东部的发掘部分,清理出安车一辆,挽马骨架六具,应属所谓"天子驾六"的规格,坑内出土有青铜管、错金、错银、银、角、骨质等车马器数十件,据陪葬坑总长度30余米的规模推测,其内可能共陪葬有5-6套车马。

亚字形大墓位于陵园北区,钻探深度15米,东西长约140米、南北宽约113米。其中墓口东西长29米、南北宽28米。四个斜坡墓道中东墓道最长约67米,其他三条墓道长度在38-42米之间。清理西墓道、北墓道全部,东墓道大部及南墓道局部,发掘清理深度约8米。在墓道填土中发现有秦半两钱币、铁锸、泥质灰陶钵、加砂红陶釜残片及泥质灰陶纺轮等。在墓室中间位置及其与东、北墓道连接部位分别发现有盗洞,盗洞内出土有长方形漆盒的错金银青铜托座、错银铜鐏、铜带钩,谷纹玉璧以及碗、钵、茧形壶、大型小口瓮等陶器残片,还有带一个"卫"字的残石磬。

这座陵园建筑处于秦都咸阳与秦岭北麓之间的最高黄土台原--神禾原上,布局完整,规模宏大,现状保存较好,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规模最大的战国时期陵园建筑,陵园的形制上承两周,下开秦汉陵园之布局,从出土文物的品位与规格推断,其主人应系王公级别的人物。《史记·吕不韦传》有秦始皇七年,"夏太后独别葬杜东"的记载。秦汉之杜县,位置在今长安区西北数里的杜城村一带,基本在陵园的正北略偏西。如文献记载方位稍有偏差,其可能就是秦始皇祖母夏太后的陵寝之处,当然也不能排除可能是其他秦王公陵地。




声明:鉴于本业内容为互联网数据收集所得,所有资料仅供用户参考;我单位不保证亦不表示本网的资料全面及准确无误,也不保证亦不表示这些资料未最新信息,如因任何原因,本网内容或者用户因倚赖本网内容造成任何损失或损害,我单位将不会负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