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客服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
欢迎访问铁岭帽山公墓官网!
您好: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民间的殡葬专业词汇(二)

    “水涨船高”出自《景德传灯录·芭蕉清禅师法嗣》:“眼中无翳,空里无光;水涨船高,泥多佛大。”现比喻事物随其所凭藉之物而相应提高。  

    “鹦鹉学舌”典出《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话语,自话不得,由无智慧故。”现比喻人云亦云,别无新意。   

    “女大十八变”亦出自《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现泛指女性从小到大容貌、性情等变化很大。   

    “只重衣衫不重人”出自《五灯会元·黄龙心禅师法嗣》:“师曰: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现形容眼光势利者只重外表,不看人品。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出自《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悔不慎当初。”谓今天看到不良后果,追悔往昔的失误,有悔恨已晚之意。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口头禅”。“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的宗旨。现在,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称为“口头禅”。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随心所欲”出自《无量寿经》: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於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导师”一词源于《法华经》: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平等”、“圆满”《华严经》云: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尊重”《无量寿经》云: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方便”、“演说”《法华经》言: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妙法。 

    “烦恼”《楞严经》云: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 

     “胜利《药师经》”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利益《”华严经》云: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其他如: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於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比如:赞叹、究竟、浮屠、绝对、实际、缘分、随缘、有缘、妄想、障碍、昙花一现、五体投地、水中捞月、不可思议、皆大欢喜、刹那间、一念之间、一念之差等语词在佛经中频频出现,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在长期的语言演变中,相当多的佛教成语在意义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究其语源,仍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留下的印记,在汉语成语的百花园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佛教的传入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

    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

      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等。       (二)意译词 

     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例如: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原意为印度古代国王继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贺。佛教密宗仿效此法,凡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阇梨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由国师用水或醍醐灌顶。这类词还有“心”“空“”色“”过去“”现在“”未来“”如来“”法宝”等。

   (三)半音半意译词 

     这种词我们也称为梵汉合成词,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半音译,一半意译。这种词反映了汉语在吸收外来语中“半音半意”的造词方法。 

     例如:魔鬼,梵语为mara,初时被译为“磨罗”,简称为“磨”,后来改从石为从鬼,即为“魔”,并与中国原有的词“鬼”连用,于是就有了“魔鬼”一词。这类词还有“佛家“”念佛“”欢喜佛“”禅师“”昙花“”佛典“”寺院”等。

    二、佛教的传入对汉语常用语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常用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词语在汉语的各个领域内几乎都有,常见于哲学、文学、民俗以及日常生活中。       (一)哲学词汇 

    佛教是世界上最富有哲学思辨特点的宗教,许多佛家名相自然就是哲学名词。现代哲学深受佛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宇宙本旨皆同一体,一切法、一切众生本无差别。《涅槃经》卷三:“如来善修,如是平等。”现代哲学用“平等”表示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上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 

    “悲观“”自觉“”因果“”唯心“”世界”等,都是哲学词汇中的重要成员,表示一些基本命题,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